CTS肺功能专场在9月22-23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聚焦肺功能检查技术的最新前沿,同济大医院刘锦铭教授做了题为“肺血管疾病的肺功能评价”的专题报告。
早期研究认为,肺动脉高压的肺功能特点主要是肺容量正常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一项针对79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开展的肺功能研究发现[1]:肺动脉高压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成比例的降低,FEV1/FVC正常,肺总量(TLC)降低,说明肺动脉高压患者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提示,肺动脉高压往往也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另一项针对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和64例正常对照的肺功能特点进行的研究[2],结果发现IPAH组的TLC基本正常,残气(RV)增加,RV/TLC增加,从而证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存在外周气道阻塞,并且该研究认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的机制是:肺动脉高压可以引起肺血管重塑,由于肺血管和外周气道解剖关系毗邻而进一步侵犯小气道从而使得小气道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另一方面,肺动脉高压患者会使内皮素1受体增高,从而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进而引起小气道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实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一氧化碳弥散量明显下降。肺动脉高压引起弥散功能下降的主要机制有:肌型和弹性肺动脉中膜肥厚,弹性肺动脉扩张,内膜粥样硬化肺泡血流灌注不佳,血管床面积减少、内皮细胞的增值,弥散膜的厚度增加和小气道功能的受限,通气功能障碍。总之,常规肺功能检查在肺血管疾病的评估中不具备特异性,即使正常也不能作为排除肺血管疾病的筛查手段。
心肺运动试验在肺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exercisetest,CPET)是一种评价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它综合应用呼吸气体实时监测技术、电子计算机和活动平板或功率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下机体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动态变化,从而客观、定量、全面地评价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普遍使用的衡量人体呼吸和循环机能水平的心肺功能检查方法之一。
CPET在肺动脉高压中的具体表现
CPET在PH中的应用价值
发现患者静息状态下难以发现的病理生理改变,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测定患者运动耐力,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发现患者肺内通气灌注匹配及气体交换异常。
辅助诊断卵圆孔未闭和运动导致的肺动脉高压。
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肺移植患者的术前评估等)、评价疗效和制定肺康复运动处方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小结
对PH患者行肺功能及心肺运动试验检查是必要的
对PH患者肺功能主要特点是限制性通气功能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降低
肺功能正确不能完全作为排除PH的筛查手段
PH患者CPET主要特点是运动耐力及通气有效性降低
CPET对PH患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估、预后评估、康复指导均有一定作用
肺栓塞患者在CPET中同样表现出运动耐力及通气有效性的降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