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终于取出来了!”听到这句话时,急诊室里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65岁的杭州人金大伯是一位高血压“老病号”了,几年前就中风过一次,为了生活方便,他住在一家养老护理院长期疗养。
9月10日正逢中秋佳节,院里为老人们准备了丰盛的节日大餐,一盘盘美味端了上来,金大伯看到颜色红亮,香气四溢的红烧肉非常开心,“这个是我的最爱”。
然而正吃着,护理员突然发现金大伯面色发紫,手捂着喉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睛往上翻。“不好,有情况!”大家立即上前,焦急地询问金大伯发生什么事。
只见金大伯呼吸急促,用手艰难地指着自己的喉咙,又指指盘子里的红烧肉,“糟了,是不是被菜噎住了”。护理员们有拍背的,有喂水的,七手八脚地想办法。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金大伯的症状没有丝毫改善,呼吸越来越急促,面色也越来越难看。
“不能拖了,医院!”院里工作人员立即开车载着金大伯风驰电掣往我院丁桥院区赶。急诊内科的陈秀庆医生急忙上前开展抢救,“患者来的时候面色发紫,呼吸非常快,正常人一般1分钟是12到20次,但患者在40次左右,意识也非常的淡漠,情况危急”。
“医生请赶赶紧救救他吧,老人家可能是中午吃的菜卡在喉咙里了,刚才我们忙了一大圈都没用!”一旁的护理员焦急地说道。
“不要慌,把当时情况告诉我!”陈秀庆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描述场景,初步判断患者是异物卡喉。于是立即用可视喉镜为患者进行了检查,果然喉镜显示有一块黄色固形物。他赶紧联系耳鼻喉科的纪波波医生前来参与抢救。两位医生一边操作吸引器一边用可视喉镜观察,很快吸出了很多胃内容物,但金大伯的氧饱和度始终徘徊在58这个低区间。
“继续抢救,卡住喉咙的异物还存在患者体内”,又经过两位医生和一旁护士们的不断努力下,突然“扑哧”一声,一大块带皮的肉吸了出来。
随着这个罪魁祸首“呼之欲出”,金大伯的脸色一下子从紫色恢复了红晕,呼吸也慢慢地平稳了,氧饱和度指标也立即回升到了。
“谢谢……谢谢你们”。看着床边焦急的大伙,恢复神志的金大伯缓缓地道谢。
一场危机最终解除,经过术后测量,卡住金大伯喉咙的这块肉的尺寸足足有2.7×2厘米,完全够得上“致命威胁”,若不是及时送医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急诊科叶远玲主任提醒:每年假期都是食道异物的高发期,且常发生于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不宜食用过硬,过大的食物,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切勿吃得过急。若发生异物医院进行专业的处理,切勿采用大口吞咽饭团、喝醋等“土方法”造成气道的二次伤害。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气道异物吸入
高龄导致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尤其是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下降。
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病程早期即可以出现吞咽困难。
老年人处方药中的某些成分会导致吞咽反射异常和咳嗽功能受损。
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的体位不利于吞咽。
外界因素如照顾者疏忽大意,老人假牙松动,脱落等。
发现老人有气道异物后应怎么做?
一旦发生气道异物梗阻的情况,首先患者不要慌张,先告诉家属或者旁人自己病况,并请他们立即帮忙施救或拨打或尽快就医。若患者在噎食后陷入昏迷,首先要进行心肺复苏;若为清醒状态,家属可尝试使用海姆立克(heimlich)急救法,方法如下:
第一步:站到老人身后,从背后抱住老人,双臂环绕其腰腹部。
第二步: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老人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只手掌按在拳头之上。
第三步:双手用力、快速地向里、向上按压,反复实施,直到阻塞物吐出为止。
若气道异物无法自行通过咳嗽和海姆立克手法排出,患者持续有呛咳和呼吸困难表现时,医院急诊就医。
怎样让老人远离“餐桌上的危险”
对于老人与婴幼儿,平时应特别小心或避免各种容易发生卡喉的食材:果冻、麻花、各式糖果、牛肉干,粘稠食物(如花生酱、汤圆等),坚果类,小颗粒水果(如葡萄等),大块肉、较长的面条、鱼(多刺)、多纤维蔬菜(如芹菜等),以及奶茶里的珍珠等。
老人的食材尽量切成易于咀嚼的小块,鼓励老人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口中含有食物时应避免大笑、哭泣、讲话、行走或跑步;对于高龄或吞咽困难的老年人,应尽量选择流食或半流食,避免干硬、黏滞的食材,药片都应尽量磨碎再喂服,以免发生气道异物窒息的情况。
患有脑卒中后遗症,存在吞咽功能异常、鼻咽做过手术、放疗的老年人,平时的食物宜清淡、好消化,尽量少吃粗糙和粘稠的食物。
老年人的假牙要定期检查,看看是否有松动,是否容易脱落,进食时不宜过于匆忙。晚上睡觉时取出活动性假牙。子女平时也要警惕老人是无意噎住还是有吞咽功能障碍,此类疾病是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